我要投搞
当前位置:作文汇 > 历史典故 > 有关垂帘听政的历史典故

有关垂帘听政的历史典故 (2000字)

投稿:残月无痕 时间:1年前 我要投稿

本文《有关垂帘听政的历史典故》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垂帘听政指的是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有关垂帘听政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有关垂帘听政的历史典故

  “垂帘听政”的轨制,在我国汗青上最早能够追溯到旧战国期间。

  战国期间国王归天后,如果继位天子年纪幼小,能够由小国王的母亲辅政。但是按照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旁观和打仗皇太后,以是辅政的皇太后普通坐在天子理政厅堂正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天子议论政务。因而,这类由母亲帮忙天子辅政的轨制,就被人们抽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最早的“垂帘听政”,要数战国期间的赵太后。赵太后服从触龙的讽谏,把季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求得齐军帮忙,解了赵国之危。

  唐朝时,闻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

  宋朝有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身后,宋神宗即位仅一年就死了,由年仅10岁的宋哲宗上台。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天子祖母)的身份听政。另外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咸淳十年(1274),宋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北宋期间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驰名的“澶渊之盟”。

  简称“垂帘”。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措置国度大事,因在宝座前设帘掩蔽,故称。归政叫“撒帘”。汗青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旧唐书高宗纪》:“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与闻之,表里称为二圣。”《宋史礼志二十》:“乾兴元年,真宗即位,辅臣请与皇太后权同听政。礼院议:自四月内东门小殿垂帘,两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又“徽宗即位,皇太后权同听政。三省、枢密院聚议曾布曰:今上长君,岂可垂帘听政?请如嘉佑故事。”又《后妃传下?哲宗昭慈圣献高皇后》:“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朱胜非等诱以复辟,命王世修草状进呈。太后喜曰:吾责塞矣。乃以手札趣帝还宫,即欲撒帘。帝令胜非请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撒帘。是日,上皇太后尊号。”《元史后妃传定宗钦淑皇后》:“定宗崩,后抱子失列门垂帘听政者六月。”《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归天,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呈现辅政大臣鳌拜擅权的先例,咸丰帝利用对辅政大臣管束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别离赐赉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气才气纵横见效。

  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背工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供应了契机。她拉拢慈安皇太后,结合恭亲王奕欣,于咸丰帝身后不久策动了辛酉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聘戍边,完整清除了她的政敌个人。

  载淳停止了意味式的登极典礼,两宫皇太后就当即以天子的名义收回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并美其名为《治平宝鉴》,作为一本垂帘听政的汗青根据。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月朔日,她们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在天子宝座以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载淳成年后,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

  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腕,经心设想择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继位,使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终又未遂。

  至1881年(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撑戊戌变法,测验测验以康有为等报酬首的资产阶层改进派建议的一次改进活动,目标为窜改清朝祖制成法,因此遭慈禧等固执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策动戊戌政变,诡计乘光绪天子到天津阅兵时停止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光绪帝得知后,曾拉拢新建陆军首级袁世凯救护光绪帝,成果却被袁世凯出售。光绪帝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随即殛毙策划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夺职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完整失利。消弭了光绪帝的皇权后,慈禧再次临朝10年,称为“慈恩训政”,直至归天为止。慈禧经由过程垂帘听政之途,把持同治、光绪两朝天子,把握清朝朝政达48年之久。

      文章标签:历史典故

0
0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Copyright©2013-2019 www.zuowenhui.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794号-3

本网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教育平台,倡导“分享教育”的理念,同时,我们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文章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具体请参考“版权声明”中的相关流程)

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让写作更轻松!
直接扫描上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