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搞
当前位置:作文汇 > 材料 > 学习尖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学习尖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3000字)

投稿:军事判官 时间:1年前 我要投稿

本文《学习尖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作文3000字》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尖措,扎根基层,忘我工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终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肌梗塞,将年仅47岁的生命留在了草原上,他用47年的人生经历谱写了一曲为民服务的赞歌……下面欢迎大家继续阅读语文迷整理的尖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尖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1:

  2015年12月4日凌晨5时许,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南部,一位藏族汉子倒在了民族宗教工作的一线岗位上,再也没能醒来。那天,原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年仅47岁的尖措同志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亲人。

  在高原的海风中,尖措同志不得不放下日常繁忙的工作,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永远地离开了河南草原。河南县的干部职工和僧俗群众,由衷地敬佩这位立得住、过得硬的好领导,可信、可学的好干部,高原人民的好儿女,并为他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深深感动! 尖措同志,是原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常委、统战部长安正和原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夏琼寺副县级寺院管理干部陈福之后,在青海统一战线系统领导干部中把生命献给民族宗教工作岗位的又一位典型代表,体现了藏区统战干部、寺管干部“坚守一线岗位、奉献高原牧区”的崇高精神。

  “工作在一线的同志倒下了,我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这是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昌升在获悉河南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尖措同志病逝后的一席话。语不惊人情真切,话虽不多语重心长。这句话道出了对长期坚守在基层一线的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2016年2月,中共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委下发《关于向尖措同志学习的决定》,要求在全县广大干部职工中特别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尖措同志学习的活动。一时间,在河南全县,乃至在黄南州、青海省范围内,尖措同志平凡而积极的一生,其爱岗敬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在青海高原广泛传扬。

  坚定信念党性原则不改 学习尖措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坚持党的领导、忠于党的事业的政治品格。

  1968年6月,尖措出生于我省海南州兴海县一个普通藏族农民家庭。1991年参加工作,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民政局、托叶玛乡、县人大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优干宁镇和县委统战部工作,曾担任托叶玛乡副乡长及党委书记、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优干宁镇党委书记兼人大主席团主席,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等职务。

  24年来,在这个高海拔的牧区县域,无论身居何处,尖措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吃苦奉献、勤奋工作,始终保持着勤勉务实、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2005年我在优干宁镇上班时,作为党委书记的尖部长整天都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在他眼里永远没有什么烦恼。工作当中,尖部长思路非常清晰,与他共事我们大家感觉很轻松。他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与其说他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不如说他是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大家,带动着大家。”现任河南县财政局局长的谢红芹无不感慨地说。“虽然拿的工资少,但在这样的单位里工作我非常开心,我为一直以来有这样的领导而骄傲,曾经有好几个单位要给我开更高的工资并鼓动我离开统战部,但我始终没有离开。”说起这些事,在统战部工作多年的临聘人员卓玛早已泣不成声。

  “为尖措部长开了10年的车,可平时在县上,尖措部长几乎不怎么用车,总是让我去忙别的工作。”看上去有些腼腆的司机小朱泪流满面……

  在担任托叶玛乡和优干宁镇党委书记期间,尖措经常骑马下乡,有时甚至步行深入基层,与牧民同吃同住,帮助牧民干活,了解他们的疾苦,不论什么地方发生灾情,或谁家遇到困难,他都会竭尽所能地伸出援手。作为南旗村的联点领导,在村里的换届选举、社会稳定等重要工作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凭借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使南旗村成为全州乃至全省的示范村。

  恪尽职守赤子衷肠不移 学习尖措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尖措有着一颗一心为民的丹心。他常说,衡量一个干部工作的好坏,首先要看群众是否满意。

  优干宁镇阿木乎村支部书记玛多多说:“我们村是尖措部长的联点村,他的责任心特别强,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从不乱花公家的一分钱。他经常到我们村里来,但从来都没有一点当官的样子,在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时,他总是说没有团结就没有发展的前景。村里的大小事情他都会主动参加,真是个好人啊!”

  在托叶玛村里没有人不知道尖措部长,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有所掌握,还主动到群众家里帮大伙赶牛赶羊做家务,与群众同吃同住。

  在笔者的记忆中,尖措是从来不吸烟、不饮酒的,与人交谈时话不多,总是安静地注视着对方。尖措的妻子尕藏卓玛告诉记者:“尖措是个没有什么脾气的人,对任何人都是笑脸相迎,与他生活的20余年里,对我的父母犹如自己的亲生父母,对两个女儿也是特别宠爱,几乎没有看到过他生气的样子。”尕藏卓玛眼神中满是坚毅,却又难掩内心的伤悲。看得出,这是一位个性要强、极富责任心和坚强的女人,作为一名公安干警,她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全心全意照顾家庭,多年来,已养成了她勇敢面对生活和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尖措——一名来自普通农民家庭的儿子,一位外籍干部,在河南县这片土地上,几十年如一日,热爱着自己的本职岗位,深爱着这个家,深爱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深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的一举一动深得民心,倍受爱戴。说起尖措,当地牧民群众都会翘起大拇指。

  2005年,在担任优干宁镇党委书记期间,尖措积极努力,经各方协调,解决了长达17年之久的该县优干宁镇阿木乎村、南旗村与泽库县恰科日乡之间的草场纠纷问题。

  有一次,荷日恒村一妇女的珊瑚项链等随身贵重物品被阿木乎村一年轻人抢了,尖措闻讯后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衔接,并亲临现场调查和了解事情经过,最终成功调处,避免了两村之间发生争执。

  尖措就是这样一位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勇挑重担,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民服务的好党员、好干部。

  三严三实精神坐标不偏 学习尖措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职业操守。

  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尖措身上,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 尖措看淡名利、忘我工作、心牵群众,把为党工作、为群众服务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把最平凡的事情尽力做到最好。

  采访中,县委办公室主任巨克敦告诉记者说:“对于尖措部长,不知从何说起,他是个待人随和,毫无官架子的领导,工作中率先垂范,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尤其是在统战部工作期间,尖部长敢于迎接挑战,勇于攻坚克难,经常加班加点。特别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时段,他讲政治、顾大局,不顾疾病缠身,坚守岗位,数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统战部与优干宁镇阿木乎村建立帮扶关系以来,尖措部长总是对联点村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爱有加,对群众负责,和群众打成一片,村民有困难,他及时主动去帮助,在统战工作经费原本不富裕的条件下,他每年想方设法,安排4至5万元资金开展阿木乎村的扶贫帮困工作。在他身上我看了‘公正’的理念,‘清廉’的意识。说实话,尖措部长是一位时刻能够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得住各种考验的好领导。”

  在担任统战部长的9年里,尖措同志深知统战民宗工作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大局,作为一名统战干部,主动做好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识一定要强。于是,他经常积极组织和参与民族团结和宗教事务的调研等各项活动,深入牧户、企业、医院、学校了解情况,调研问题,有时他带头蹲点,一蹲就是一个月。经常以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亲力亲为,化解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宣传面达到98%。

  河南县的蒙藏群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有四座藏传佛教寺院,400多僧人。在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尖措不忘僧俗疾苦,不忘僧人的公民身份,主动协调各方面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全省藏区率先实现了拉卡、达参、香扎、曲格四座寺院的医保、社保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僧侣的生活、学习和居住条件,增强了僧俗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011年,尖措同志在全省藏区率先提出“三讲双比一构建”(“三讲”即讲学习、讲管理、讲服务;“双比”即比自身造诣、比行为规范;“一构建”即构建和谐寺院)的思路,认真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胆开展寺院社会化管理,有效开展宗教领域教风年、统战民宗系统“补齐短板法”活动年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示范点建设,在寺院中广泛开展法治教育,加强僧侣思想教育引导等工作。多年来,该县4座寺院从未发生过不稳定事件,为全县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地区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2012年,拉卡寺荣获“全国第二届和谐寺院”称号,曲格寺获得全省藏传佛教和谐寺院创建先进集体,统战民宗系统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2006年1月,尖措被河南县委县政府评为“2005年度优秀领导干部”;2009年12月,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深化寺院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先进个人”;2014年河南县委县政府授予“感谢您长期以来在河南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的成绩和贡献”荣誉。

  “正直、谦虚、敬业、讲规矩”是前任河南县委书记徐卫方对尖措同志政治品格的充分肯定。“尖措是个品行端正的人,比较合群,工作方式方法灵活,在河南县的民族团结工作、寺院管理工作和民宗事务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县长阿琼如是说。

  立足“三严三实”,锤炼党性、牢记使命是对尖措一生政治品格的真实写照。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在大家心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尖措同志以饱满的工作激情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生命赞歌,这位来自异乡的干部,在长期的历练中成为了不离不弃的草原之子,他的名字却永远被铭记,散发历久弥新的清香。

  学习尖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2:

  2004年7月,尖措到优干宁镇担任书记一职。上任没多久,便了解到一个历史难题——草场纠纷。作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最大的一个镇,优干宁镇西临泽库县泽曲镇、恰科日社区(原恰科日乡),因为边界划分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优干宁镇和邻近周边牧民的草山纠纷长达17年之久。

  “尖措来镇任职之前,一到夏天,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阿木乎村党支部书记玛多多说,“为了解决纠纷问题,那年夏天,他骑着马在边界线上来回巡防47公里,一骑就是一整天。”

  然而,就在尖措忙着了解情况、召开村民大会,告诉牧民不要越界放牧时,偏偏矛盾还是发生了。

  “我记得好像是2005年左右,泽库县的一百多只羊跑到了我家的草场上,刚开始,一想到他们之前扣留我家的16头牛还没还回来,我爸的心里就来气,扣下了这些羊群,我爸可没打算还回去!”提起这段往事,扎西然德一下子来了精神,“可没想到过了几天,尖措就来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村上走访调查。”

  “为了说服他们,尖措可没少吃闭门羹!”玛多多笑着说给记者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形,“一到他家还没开口,他几下就把尖措和村干部推出来了,一边搡一边喊——不还原来扣下的牛群,休想把羊群要回去!”

  面对困难,尖措依然坚持天天去扎西然德家做思想工作。尖措当时说的话,扎西然德很多已经记不清了,但尖措给他父亲的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你是长辈,你的牛不管丢了多少年,镇党委、政府会出面帮你解决,但你首先把这些羊群还给人家!”

  “书记没哄我们,我爸把羊群还回去没多久,我家牛也送回来了!这件事,去年我爸去世时还在默默的念叨呢!你想想,这就是我们牧民贴心的好书记!我们牧民的好兄弟!”

  在当时和尖措一起共事的原优干宁镇镇长公保杰的心里,尖措在草原上的故事可不止这一个。

  公保杰说,2006年年底,玛支书带着牧民索柏突然跑来找他们,说他家的13头牛跑到了泽库县草场上被人扣了。可他们又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恰巧那时听到一个消息,说邻近的泽库草原上有十几头牛,但都被人割去了尾巴。大家伙一听心急如焚,索柏更是要去找人理论,可他们都无法确定,这些牛就是他丢的牛。

  你猜后来怎么样?嘿,尖措扮成牧民去了泽库!

  其实,去泽库草原的牧民家中“微服私访”到底行不行,大家心里都没谱,万一被对方发现,该如何收场?如果双方发生冲突,该如何应对?

  就在大家担心之时,尖措一趟趟地往泽库跑,半个月后,尖措回来了,一同带来的还有从当地牧民家中了解到的事实证据,他将两地的草场纠纷问题逐级反映,经过协商,牛群被扣事件圆满解决。

  堵不如疏。随后,尖措趁热打铁,请来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两边的村干部、老党员一起,对两地边界重新进行确定,在双方认可的前提下,打木桩、拉网围栏,把草场承包到户,自此双方争执十几年的草场边界问题彻底解决了,两镇相邻的村子均签订了民族团结友好协议。

  事后,当得知多次来他家唠家常的男人竟然是河南县优干宁镇的书记后,泽库草原的牧民果勒敬佩不已:“尖措这样做都是为了两地群众的和谐稳定,为了尖措的这份心,我们也应该坚持遵守协议,团结放牧,共同奔福路。”

  果然,从第二年开始,双方不仅再也没有发生过冲突,两县蒙藏牧民还开始举办一些小型的赛马活动,互相来往……

  优干宁镇书记公保才让欣慰地说,近十年来,他们的草场边界一直很安宁,两县的牧民群众和睦共处,草场保护的越来越好,多亏了牧民的“恩人”尖措!

更多热门文章:

      文章标签:材料

0
0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Copyright©2013-2019 www.zuowenhui.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794号-3

本网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教育平台,倡导“分享教育”的理念,同时,我们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文章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具体请参考“版权声明”中的相关流程)

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让写作更轻松!
直接扫描上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