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搞
当前位置:作文汇 > 哲理故事 > 关于古代中医文化的三则哲理故事

关于古代中医文化的三则哲理故事 (1200字)

投稿:卡罗特 时间:1年前 我要投稿

本文《关于古代中医文化的三则哲理故事》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又是我国的一大精粹,在中华医药方面也涌出了无数的医学人才,流传出了许多故事,故事虽小,却有着让我们深思的一面。下面就由小编为你带来关于古代中医文化的三则哲理故事,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

  1.十个病人十个样

  有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俗话说;‘十个病人十个样’,可不能一样对待啊!”

  成人药量大、小儿药量小,这是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是一件趣事,但经过李时珍解释却趣得合理,这对那些纸上谈兵,不懂权变的医生倒有些启迪作用。

  2.唐伯虎诗迷药方

  有一日,明代大才子唐伯虎应邀到祝家饮酒,闻后院小儿哭声不绝,唐伯虎惊问主人祝允明:“贤侄为何如此啼哭!”

  祝允明不由一声长叹:“唉!实不相瞒,三天前,小儿腹胀如鼓,小便不利,连请几位郎中治疗均未见好转。”唐伯虎略一沉吟,说:“不妨,待我试试”。说罢,取过笔墨纸砚,立刻开了一张药方。他叮嘱:“速将此物选三个大的,用同一个臼共同捣碎,然后敷于患者脐部,不几天就会好的”。祝允明接过药方,只见上面题着一首诗谜:“尖顶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圆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就关门。”

  祝允明看了微微一笑,提笔在诗的下角注上两个字:“田螺”,叫家人按方抓药,遵照唐伯虎的嘱咐医治,果然,不到二天,小儿便饮食如常,康复如初了。原来唐伯虎开的药方是田螺。

  田螺亦称黄螺。它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经历代医药学家证明,可以治疗小儿鼓胀病、痔疮、小便不畅等多种疾病。

  3.误把牛黄当金礞石

  牛黄,是一味名贵的中药。相传,牛黄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扁鹊在无意中发现的。

  一天,扁鹊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时,邻居阳宝杀了一头病牛,发现牛胆囊中有些像石头洋的东西,不知是阿物,于是提着胆囊来向扁鹊请教。扁鹊剖开胆囊取出两枚“石头”放在桌上、仔细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阳宝又惊叫着跑来说其父亲一口气上不来,在炕上抽搐不停。

  扁鹊急忙去阳宝家,只见阳宝的老父亲双眼上翻,喉中噜噜有声。扁鹊看罢,立即吩咐阳宝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来研成末,给阳宝父亲灌下。须臾,阳宝的父亲就止住抽搐,气息也平静了。

  扁鹊回家时却发现桌上的两枚牛““石头”不见了。细寻之下,原来阳宝在慌乱中错把牛黄当金礞石拿去了。扁鹊思忖:“难道这种石头真的有豁痰定惊的功效?”遂于次日,有意用其配药,给阳宝的父亲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迹般的好了。

  扁鹊就将这种黄牛胆内的深黄色之物命名为“牛黄”。 从此,名贵而奇效的中药“牛黄”便诞生了。

  有时候,生活就是会如此的意外,误打误中中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多观察,多注意,我们会发现生活真的给了我们很多的意外惊喜。

      文章标签:哲理故事

0
0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Copyright©2013-2019 www.zuowenhui.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794号-3

本网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教育平台,倡导“分享教育”的理念,同时,我们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文章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具体请参考“版权声明”中的相关流程)

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让写作更轻松!
直接扫描上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