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搞
当前位置:作文汇 > 青春 > 青春永远在青龙山下部落村

青春永远在青龙山下部落村 (2000字)

投稿:后来的我 时间:1年前 我要投稿

本文《青春永远在青龙山下部落村作文2000字》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当听到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的“赫尼哪”调,总会让我想起生活在三江平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过去人称其为“鱼皮部”,因为他们以鱼皮兽皮为衣物。
  在黑龙江畔青龙山下有一个原赫哲族的部落村。那些年,在这个茫茫荒原之中,部落村只留下一口枯井和残垣断壁,满目蒿草,罕无人迹,唯有那口土井,在草丛里露出一个“眼”,仿佛向苍天倾诉当年赫哲人的苦难。
  原来,上世纪40年代初,日本侵略军将魔爪伸到这里,在水井中投毒药,把赫哲族人抓起来,由那些穿着白大褂的所谓军医,强行打针,其实那就是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拿人体来作试验。这段被历史尘封的悲剧,直到我们垦荒队进入部落村后才一点一点被揭开。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在开垦部落村时,特意从同江县街津口请来了赫哲族老人尤大爷,一同参观了他从小生长的部落村残址。面对那口枯井,尤大爷潸然泪下,痛苦的回忆起当年被日本鬼子祸害的悲剧。他抹着眼泪控诉道:“小鬼子,杀人不眨眼,用刺刀将部落村的赫哲人集中起来,欺骗大家来打‘预防针’,只有那几个正巧外出打猎的人才算躲过一劫。小鬼子还在部落村里这唯一的一口井里,偷偷投撒了药粉。当时,我们不知道水井中的水已经被用作细菌实验,不少赫哲人喝了井水,无缘无故的生病。事后,小鬼子又来部落村抓人抽血,其实是拿回去做试验对比。不久,许多人纷纷不明不白地死去,结果,连挖坑埋尸的壮劳力都难找,只能用炕席裹尸后草草掩埋。当时全村170多人一下子就死了50多人,那些大难不死的赫哲人便逃入沼泽深处密林之中,或者流落他乡,整个赫哲人的部落村濒于灭亡境地,部落村成了‘无人村’。”
  那年元旦,我们这一支垦荒队,深入黑龙江畔荒原的腹地,扎下一顶顶帐篷,去唤醒沉睡的部落村。
  垦荒队乘坐由拖拉机拉着的木爬犁,顶着风雪,向荒原进军。
  没有道路,只有方向。风雪交加之中,垦荒队一行头戴狗皮帽,身穿厚棉袄,但还是感到透心刺骨的寒冷。大家起早出发,中饭在行程途中吃,把随身携带的干粮放在火上烤一烤,一把白雪一口硬馍,手握着干粮,不一会就冻僵了,于是搓搓手,跺下脚,或者在雪地里跑一阵,暖和暖和,但大家还是有说有笑。
  “我们来了!部落村您好!”几个知青对着林海雪原大喊。
  倏然,雪地里蹿出几只野兔和狍子,吓得乱跳,蹿起了雪烟逃进荒原深处,打破了荒原的沉静。
  过了青龙河,林子密了起来,拖拉机来到一块白雪皑皑的空地。
  “这就是咱们的新家!”垦荒队长指着脚下。
  老队长点上一支烟,往远处一指:“那个河道弯边的树林子准是个好地方,嘿嘿,到夏天,青山碧波衬着大马兰花,映着蓝天白云,这是个风水宝地……”
  记得我们刚下乡到部落村那阵,满目疮痍,一片凄凉,只有野兔出没。当年赫哲人居住的地窨子早已倒坍,只留下一排难以辨认的土墙地基。刚刚安营扎寨的垦荒队,把这口草甸子里的土井视作“生命源”,自己动手建窑烧砖,用井水和泥脱坯制砖,土井焕发了青春。
  几年开荒,几年建设,几年奋斗。历经风风雨雨,历经春夏秋冬,转眼间,部落村已是换了人间。我们用青春改变了荒原的一切,开垦出几十万亩良田,每年提供几千万斤商品粮,还修建了公路桥梁、商店学校医院和红砖瓦房的营房,为后来建设新农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了后来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几十年过去了,部落村早已变成了“幸福村”,青龙山早已变成了大粮仓。
  然而,我们的青春,永远留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永远留驻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
  青龙山,这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山,而对我们却是梦牵魂绕,多少回在梦里回到您的身边!
  因为,我还是青龙山人。
  我于1979年的知青大返城中离开了青龙山,如今我回上海整整41年,却时时梦见青龙山。
  那里有我的青春,那里有我的理想。那里有我的欢乐,那里也有我的苦楚……
  在欢乐和苦楚的交织中,在追忆和品味的遐想里,我自始至终不曾忘却那笔下的青龙山……
  当年,面对部落村的巨变,团报道组帮我在1972年9月28日的《光明日报》第3版,发表了通讯《部落村换新貌》,向广大读者介绍了青龙山下部落村的新气象,讴歌了青龙山人的艰苦创业精神。
  后来的几十年里,我又断断续续以“部落村”为题,发表了有关散文、小说。正如文友所说,你是靠“部落村”起家的。
  写稿,成为与我形影不离的职业和爱好。当年,在青龙山起步,出于对报纸的敬畏和敬仰,也是出于对文字的喜爱和追求。
  回眸自己40多年的写稿历程,第1篇消息、第1篇通讯、第1篇小故事以及小评论、小品文、随笔、杂文都出自于青龙山。返城后,无论是在纺织厂搞共青团或工会工作,还是在文学杂志当编辑或者在政府机关领导岗位,笔耕不辍几十年,文学作品散见于《上海文学》《上海作家》《上海纪实》《光明日报》《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时代文学》《新民晚报》《作家文摘》《萌芽》《北方文学》《文学报·手机报》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已出版文学作品20部,共计450万字,摄影作品1000多幅。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
  然而,这深深浅浅的脚印,源自北大荒的青龙山下那片沃土。
  2012年我的纪实文学集《又梦青龙山——兵团知青的记忆》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我特意请上海市委原常委、上海市原副市长周禹鹏同志作序(其曾经是兵团42团上海知青,当年我们59团就是由42团等组建的)。
  在序中,周禹鹏同志这样赞叹道:“那时,他们作为新建团,条件非常艰苦,天寒地冻,住帐篷喝雪水啃干粮,但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白手起家,自己开荒种地,自己伐木架桥,自己烧砖盖房,自己采石筑路。短短的几年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汗在亘古荒原上,开垦出几十万亩良田,为国家贡献了上亿斤的商品粮。昔日北大荒,成了北大仓。
  这本书,是对当年兵团知青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北大荒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重温青春理想的最好追忆。”
  这本书,是我用笔对青龙山作了最好的记忆,是对那段艰苦岁月的永远留存。
  即使在离开了青龙山后,近些年来我在《北大荒文化》上先后发表了几十篇小说、游记、散文和报告文学等。追忆自己的文学之路始于青龙山,才有了后来的文学创作成果。为了回馈北大荒的培养,2018年5月,我同“浓情黑土地”微信公众平台与“黑土名家”微信公众平台商量,用我在《北大荒文化》所得的5000元稿费,资助“情系北大荒”杯作文大赛。那天,编辑在微信里同我商量:是否以“叶永平杯”的名字来命名这次作文大赛?我一口谢绝:“还是叫‘情系北大荒杯’,因为我永远是青龙山人!”
  2018年12月20日大赛揭晓。大赛共收到作品近百篇。收到的作品质量高、文字优美、充满了社会正能量。经过按作品的内容、阅读、点赞及专家意见后,最终评定出10篇优秀作文。两位老师获最佳组织者、三所学校获最佳组织单位。
  当我从微信中看到了这些,心里无比激动。
  我想,我当年就是在青龙山得到了写作的机会,才成全了我的新闻梦和文学梦。也许,今天北大荒的孩子们,因为有了这样一次大赛的机会,激发了写作的热情,将来可能成为一名记者或者一名作家。这正是我所期盼的……
  任凭岁月荏苒,我的心还是惦记着那片神奇的土地,惦记着那遥远的青龙山下部落村。因为,我的青春奉献在那,永远会在那里闪光……

      文章标签:青春

0
0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Copyright©2013-2019 www.zuowenhui.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794号-3

本网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教育平台,倡导“分享教育”的理念,同时,我们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文章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具体请参考“版权声明”中的相关流程)

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让写作更轻松!
直接扫描上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