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搞
当前位置:作文汇 > 读书笔记 >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 (3000字)

投稿:沉默的人 时间:1年前 我要投稿

本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作文3000字》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一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书,它讲的是在革命时期,红军战士越过重重山川,抗击重重敌兵,走完了二万五千里,实现了战略转移。读了它,我被红军敢于战胜各种各样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折服了。这让我想起学游泳时的经历。

  我刚学游泳时,水性很差。碰巧当时的报纸刊登了有人溺水而亡的新闻,使我感到游泳很害怕,迟迟不敢下水,即使下谁也不敢放开去游。开始,教练扶着我练憋气,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每天下课后我都一丝不苟地进行练习。可我的心里总有一丝阴影。教练知道了我的恐惧,他说,只要你放开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有了他的鼓励,我练的很起劲,等手脚的动作练好时,我觉得自己会游泳了。于是,满怀信心地潜入水里,但总是以失败告终。

  教练告诉我要慢慢来,困难是要慢慢克服的。我按照他的要求,努力地把头沉入水里,没想到嘴竟然张开了,喝了一口水,呛得我难受极了。在教练的再三指导下,我锲而不舍,反复练习,掌握了必须的游泳要领,终于能够游起来了。通过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联想到我学习游泳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勤奋,敢于拼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二

  今天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一首老歌《十送红军》,使我又想起了伟大的长征。

  一次听到长征应该是在中学的课堂上,毛主席的那首诗: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此以后,长征的事迹就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偶然看了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哈所著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面记叙了我们前所未闻的长征故事,这让我更深切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读过哈里森·索尔滋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再回味毛主席的诗,那一幅幅波澜壮阔,铿锵壮烈的画面再次浮现……也只有读过《长征》一书才能对毛主席这寥寥数字的诗有更深的感慨。

  长征的故事总有这样一种力量,让人一旦想起便感动不已。正如埃德加·斯诺就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说过的:“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但是斯诺没能写出长征的全过程,他有个遗愿:“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这一天一直等到一九八五年十月,这一人便是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像斯诺一样,在他眼中“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纯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它锻造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打垮蒋介石、夺取全中国的整整一代人和他们兄弟般的革命情谊。”他在书中还写道:“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的精神的光芒永远闪耀着,但也永远褪不去那血腥的悲壮,那饥寒的艰苦,那亲友的生离死别。长征就是一部红军艰苦斗争的史诗。长征的斗争不仅仅是与国民党战略战术、枪林弹雨的斗争,与大自然冰天雪地、草地沼泽的斗争,与饥寒劳累、人类极限的斗争,更关键的是共产党内部领导人与领导人一种方针政策与另一种方针政策之间的斗争。毛泽东与张国焘两种路线的分歧至少造成了四方面军五万人的损失。足见最后一种斗争关乎红军内部的团结,关乎革命道路的选择,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哈里森·索尔滋伯里是优秀的记者。1984 年哈里森·索尔滋伯里以七十六岁高龄和自己七十岁的妻子及好友用了 74 天时间沿当年的红军长征路实地考察。“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难困苦——特别过雪山和草地。”索尔兹伯里以他的热情,坚持,努力完成了《长征》,完成了他多年的素愿。他让我感受到了一位记者的职业精神,一位外国友人的关切之情,一位老人的热情执着。哈里森·索尔滋伯里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是不幸的,因为他不能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直接询问那些主角。这是他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艰难之处。然而庆幸的是虽然长征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一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已经逝去,但是还有一些人仍然活着,他们是长征最鲜活的历史。

  不仅仅感动于索尔滋伯里的记者精神,也佩服他采写能力。在采访前,他做足了功课,在北京查找长征的资料,咨询专家,比如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馆长、长征历史专家秦兴汉将军。在北京他还对幸存下来的高级将领、党的重要人物及其遗孀进行“旋风式”的采访。在重走长征的路上,他采访仍然健在的老红军,曾经摆渡过红军的老船工等等。并且把这些数百次采访以及从文件和档案中搜集来的庞杂的资料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详略得当。在叙述长征的主线中,适当的嵌入背景资料,不失时机的把目光拉回现实的中国,精妙的摆出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发人深思。叙事总体基本客观平衡,能看出其对中国红军长征的敬意和肯定,但是没有煽情的言词,并且很客观的写到了一些负面的事实,比如写到了红军俘获传教士,地主的上了年纪的亲人以威胁交赎金,但是他们经受不住长征的艰苦,导致死亡。并且写作态度认真严谨,多达六十多页的注释不仅注明了引用的出处,历史资料的详解,甚至还包括出于哪段采访。最为难得的是作为外国的记者,他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状况,能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长征,并把它付诸笔端,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征的故事。

  这陡然间的转变,让我无法接受。仿佛一架经历了狂风暴雨的飞机终于成功的完成了一段航程之后,在下一段航行的开始便从内部开始暴乱,不得不迫降。那一段历史的主角竟然以这样的结局退出历史的舞台。很难有人说得清为什么。幸好,不倒的小平爷爷还在,中国,再次起航。

  索尔滋伯里说长征也是党内一路斗争的征途,这之后党内的斗争依然存在。历史给出了党内团结的结果——长征的胜利,也给出了党内恶性斗争的结果——文革的破坏。党内必须团结,才能团结大众,正确引导大众。长征中那种摒除矛盾,精诚合作,生死与共的精神必须回来!我们要让这种精神融入血液,让我们血肉相连的同胞团结一致,继续长征。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三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与美好,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又是谁给予我们的呢?是英勇的红军战士,是伟大的共产党,他们用血肉之躯建起了一座新的长城。我们的中国,我们的民族,也是在这座长城上站起来的。多少岁月的沧桑,抹去不了战士们豪迈的话语和不屈的精神,那一个个动人的英雄故事,也不断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经久不衰。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受到深深的撼动。在那残酷的战斗年代,环境恶劣,物资缺乏。作为老军需处长,他完全有机会自己先穿上温暖的棉衣。但是,他为了战士们不受冻,他想尽各种办法,把为数不多的棉衣全部发给了战士们,而自己却宁可挨冻,最后永远地走了。他舍身为人,时刻为他人着想,他把别人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生命的结束,不代表精神的结束,生前的一点一滴都会被他人铭记。舍己为人,虽死犹生。

  在过草地时,红军战士小兰为了保护伤员,把自己的一代麦粉丢了。小兰为了不让大家担心,把野菜放进了包里。几天后,她因营养不良而昏了过去,大家这才知道小兰的处境。于是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把小兰的包中填满了麦粉。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一袋麦粉》。是啊,一袋麦粉的事儿有多大,但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品格和情操。就是这区区一袋麦粉,展现了红军战士团结一心的品质。自己少吃一点就会多了一个人走出草地,奉献的一份份爱心也是团结力量的表现。

  这两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每一次春秋游,,妈妈都会为我准备美味可口的寿司——一圈圈的紫菜包裹着糯米与黄瓜、火腿、蛋皮、肉松,那口味真是棒极了!每次我都会带两大盒。可刚端上餐桌,无数的小手伸了过来,拿走了许多,我都只能吃到可怜的几个。虽然我很乐意与大家分享,但每次总觉得心中有点委屈。不过,当我读完这两个故事,我觉得,我的这些分享,相比较红军战士们做的,那真是微不足道呢!奉献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应该高兴才对,怎么会感到委屈呢?当我想到这,红军战士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又一次高大起来,自己也浑身充满了力量。

      文章标签:读书笔记

1
0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Copyright©2013-2019 www.zuowenhui.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794号-3

本网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教育平台,倡导“分享教育”的理念,同时,我们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文章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具体请参考“版权声明”中的相关流程)

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让写作更轻松!
直接扫描上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