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搞
当前位置:作文汇 > 高考 > 道德修养方面的作文素材

道德修养方面的作文素材 (3000字)

投稿:梦柯小憩 年级:高考 时间:1年前 我要投稿

本文《道德修养方面的作文素材》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导语: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强调道德自律,看重一个“慎”字,理论与践行并重,其方法凝结于“五慎” ——“慎独”、“慎染”、“慎微”、“慎初”、“慎终”之中,下面是作文汇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中华民族的先辈很早就具有了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在言行约束方面讲究一个“慎”字,这种意识在我们的文化元典中随处可见。① 所以,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谨言慎行,历来是中华民族传文化中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古人在这方面的思想结晶,主要在于“慎独”、“慎染”、“慎微”、“慎初”、“慎终”等几个方面。这些宝贵的独到见解,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思想资源。我们今天进行以社会主义荣耻观为核心的道德建设,应当对古人道德修养之“五慎”——慎独、慎染、慎微、慎初、慎终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其时代性的内容,运用于道德理论建设和道德践履,从而创造新时代的道德文明。但是一直以来,人们缺乏对慎独、慎染、慎微、慎初、慎终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论述。今特将其综括拈出加以讨论,以见中华民族道德自律之完整结构与精神境界。

  一、慎独——“君子必慎其独”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儒家有关慎独的思想,最早见于《礼记》一书的《礼器》、《中庸》及《大学》篇中: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1](第1434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第1625页)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R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第1673页)

  “慎独”说在儒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由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主导地位,“慎独”一直是志士仁人道德修养的重要门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于东汉时期的“杨震四知”: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2](第1760页)

  杨震不因“暮夜无知者”而接受贿赂,不愧为以慎独精神廉洁自律的典范。

  能在监督到位、领导在场、众目睽睽的情况下,用法律、制度、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一般来说是不难做到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监督缺如,领导不在场,没有众目睽睽的眼睛,只是个人面对自我。这时仍能自觉用法律、制度、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就显得难能可贵。以慎独精神保持操行,需要长期坚定的内省修养和严格的道德自律。只有在“诚其意”的前提下,保持理性的自觉,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控,才有可能自觉地践履道德规范,遵纪守法。慎独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别于被动的自律和被迫的检束,是人格美的崇高境界。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那样:“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讲究道德自律的“慎独”,在现代社会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需要进行新的发展和升华。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和社会转型期新旧道德转换折射出的道德“空白”,增加了人们道德选择的难度;又如在“网络生存”的情况下,在真实的社会生活领域之外还有一个虚拟的世界需要我们面对,由于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是间接对待的,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在这里往往失灵。这就更需要我们发扬慎独的精神和境界,面对现实进行更深理性层次的道德内省和道德自律,自觉进行自我约束,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走出道德的困惑,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慎染——“故染不可不慎也”

  与慎独相关的,还有一个“慎染”的问题。《墨子·所染》曰: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J。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湛,必谨所湛”者,此之谓也。[3](第14-21页)

  我们可以有慎独的情操,但是却不可能时时处处“独处”,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社会是个大染缸,真善美、假恶丑同时存在,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染不可不慎也”。这突出地表现在交友上,墨子正是为此有感而发,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慎染”问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A,损矣。”[1](第2521页)又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4](《六本》)表达的也是相同的意思: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是当慎所染。孟母三迁,正是由于深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清朝末年,蔡公时慨于国事艰危、民生疾苦,曾与好友组成革命团体“慎所染斋”,意在不仅不要被环境腐化,还要改造环境。

  环境的影响虽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但“慎染”却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感染作用。人与动物不同,对环境有主动选择的能力,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有被“染”的可能,也可以主动地防止被“染”,出淤泥而不染。道德修养所强调的“慎染”,就是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既不盲目地学习、效仿、沾染不良习气,又要主动地多接受良好环境的影响,涵养正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期,“慎染”具有特别重要的道德修养价值。环境“染”人有无孔不入之势,人们常为身边的同事或亲友被“染”而惋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当戒慎所染,力求做到守身如玉。

  三、慎微——“慎微防萌,以断其邪”

  道德修养既要慎独、慎染,更要“慎微”。慎微与慎独、慎染,呈现为一种互补的关系。“慎微”就是要重视小事,乐小善,避小恶,强调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正如宋代王安石《致一论》所说:“以小善为无益,以小恶为无伤,凡此皆非所以安身崇德也。” [5](第707页)《周易·系辞下》中早就提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1](第88页)《荀子·大略》也说:“尽小者大,积微者著。” [6](第506页)《淮南子·缪称》云:“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是故积羽沈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 [9](《淮南子》第165页)这种体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思想的道德修养命题,被贾谊概括为“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7](第73页),“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8](第2253页)。西汉陆贾、东汉王符分别在其著作《新语》、《潜夫论》中,设有“慎微”篇目,研究这个问题。陆贾《新语·慎微》曰: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是以伊尹负鼎,居于有莘之野, 修道德于草庐之下,躬执农夫之作,意怀帝王之道,身在衡门之里,志图八极之表,故释负鼎之志,为天子之佐,克夏立商,诛逆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残贼之类,然后海内治,百姓宁。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此二者,修之于内,著之于外,行之于小,显之于大。[9](《新语》第9-10页)

  王符《潜夫论·慎微》曰:

  ……积善不怠,必致颜、闵之贤;积恶不休,必致桀、跖之名。……是故君子战战,日慎一日,克己三省,不见是图。孔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谓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谓无伤而不去也,是以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夫积微成显,积著成□,……圣人常慎其微也。[10](《潜夫论》第60-61页)

  又《潜夫论·浮侈》曰:

  夫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是故明王之养民也,忧之劳之,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10](《潜夫论》第51页)

  先贤往哲这些关于“慎微”的思想,被三国时蜀汉先主刘备概括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1](第891页)。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是古人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的教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防微杜渐,才能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从不向民间索取任何名贵物品。想不到离任返乡,他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为此写了一首“检讨”诗曰:“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蘖,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12](第161页)。这种可贵的自责精神、“慎微”的律已态度,令我们后人肃然起敬。

  慎微,是防止贪欲萌生、斩断邪念必须坚持的操守。如果在小事小节上“失守”,也就很难在大事大节上守得住,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个人发展有了更多有机会,同时也有着比其他时候更多的种种诱惑,所以更需要人们以“慎微”的态度加强修养,做出应有的正确选择。这与那个有名的“青蛙效应”是一样的道理。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先把青蛙放入沸水中,青蛙受到强烈刺激,拼命一跳,于是挽救了自己。然而,当把这只青蛙放入凉水中,再慢慢加热,便出现了另一番情景,青蛙起初在水里悠闲地游来游去,可是,当它感到水温太高要想出来时,已经精疲力竭,没有跳出来的力量了。明显的是非容易判断,模糊的细微之处往往暗藏道德沦丧的危机。以“慎微”的方法来加强道德修养,就是对“青蛙效应”的特别警惕。

  四、慎初——“君子慎始,差若豪樱缪以千里”

  慎独、慎染、慎微都很重要,但是具体到人生道德变化的具体过程,“慎初”更应当受到重视。第一步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慎初”(或曰“慎始”),顾名思义,就是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线”。《尚书·蔡仲之命》曰“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1](第115页),《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1](第1986页),《礼记·经解》引《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樱缪以千里”[1](第1611页),是对“慎初”思想比较早的记载。古人很重视“守身如玉当慎初”,对慎初思想有许多论述和阐发,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曰“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13](第362页),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曰“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14](第458页)。

  慎初,就是自觉地“不越雷池一步”,不存侥幸之心,一经发现不良思想苗头和出格行为,必须坚决及时“急刹车”制止,避免误入歧途。慎初,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顽强的自制力,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不能慎初,一念之差,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一失足成千古恨。明代王廷相所讲的一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慎初的重要性。这个故事记载在张瀚的《松窗梦语》:

  余始释褐,观政都台。时台长仪封王公廷相……曰:“昨雨后出街衢,一舆人蹑新履,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更不复顾惜。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傥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15](《松窗梦语》第5页)

  轿夫爱惜自己脚下的新鞋子,“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是“慎初”这种思维方式在支配着他。但是“偶一沾濡,更不复顾惜”,第一道防线被冲垮之后,什么地方都踩下去了。王廷相由此感悟到,“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傥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慎初对一个人节操的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个轿夫湿鞋的故事,有类于心理学上的“门槛效应”。心理学上的“门槛效应”,通俗地理解就是,如果一个人能一只脚跨进门槛,那么整个身子再进来也就不难了。一位哲人说得好:面对物欲横流等诸多诱惑,要想不做悔不当初的事情,就必须把“何必当初”改为“何不慎初”。在市场经济快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遇到的诱惑和考验有很多,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都必须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筑起慎初慎始的坚固防线。

  五、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初者不一定就能善终。所以,“慎终”也是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慎终是防止“功败垂成”的关键。《老子》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6](第205页)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功败垂成的事例比比皆是。

  《尚书·蔡仲之命》曰:“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1](第115页)这是“慎终”最早的出处。孔子也很强调慎终的重要性:“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怠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17](第63页)《贞观政要》中,专门有“慎终”一篇探讨有关的问题。

  慎终很重要,也很难做到。古人很早就察觉到了这种普遍的现象。《诗经·大雅·荡》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第552页)毛泽东同志曾在《吴玉章同志六十寿辰祝词》中对此有着非常通俗易懂的表述:“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慎终”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的人生道路上,应当持之以恒,居安思危,居功不骄。

  进德修业,应当慎终若始,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第195页),《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第2769页),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最后关口的松懈,往往导致功败垂成。

  道德修养的努力,最容易在平安的环境中松懈下来。所以,《周易·系辞下》要求人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1](第88页),《吕氏春秋·慎大》也提醒人们“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18](第558页)。《后汉书·吴汉传》也说:“盖闻上智不处危以侥幸,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愚安于危以自亡。危亡之至,在人所由,不可不察。” [2](第677-678页)安不忘危,防患未然,警钟长鸣,慎终才知慎所当慎,才有预见性、超前意识,才能避免“青蛙效应”和侥幸心理,不至于“亡而不知所以亡”。

  居功易骄,骄则不慎,放松修养,难保晚节。要慎终,必须做到功成不骄,戒满守谦。《礼记·曲礼上》曰:“敖(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1](第1230页)功成不骄,正确看待和严格要求成功后的自己,是“慎终”思维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慎终”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人生进德修业的最后防线;作为道德操守的境界,是功德终成的圆满句号。慎终若始,无论是就一件事情还是就整个人生历程来讲,都是不能忽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更应当重视“慎终”的价值和意义。慎独、慎染、慎微、慎初的功夫都做到了,仅仅由于未能慎终,造成人生莫大遗憾的事例,举不胜举。慎终若始,善始善终,我们才能拥有圆满的人生。

  一个谨慎的人未必就是一个道德境界很高的人,但一个完全不谨慎的人将是一个对己对人对社会极不负责任的人。“慎”之为义大矣哉,由一般意义上的自我检束升华到对德性圆满的自觉追求,“慎独”、“慎染”、“慎微”、“慎初”、“慎终”是具有永久意义的宝贵遗产。慎独、慎染、慎微、慎初、慎终,作为人格的主动内省自律和行程遍照的踏实践履,既是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道德操守的境界。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各有侧重而回还照应,共同构塑出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完整结构和道德境界的人性亮点。赋予“慎独”、“慎染”、“慎微”、“慎初”、“慎终”以当代的精神和内容,我们将在道德建设中不断发现传统资源无穷的魅力和价值。

      文章标签:高考素材

0
0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热门排行

Copyright©2013-2019 www.zuowenhui.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794号-3

本网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教育平台,倡导“分享教育”的理念,同时,我们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文章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具体请参考“版权声明”中的相关流程)

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让写作更轻松!
直接扫描上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